冀州即黄河中下游地区,对盐硷地的治理,基本根植在每一个农学人的心中。

在造不出化肥的前提下,为了提高盐泽土的肥力,朱襄指挥人修筑沟渠,改进汲水的桔槔(一种利用杠杆原理汲水的工具),让桔槔的水桶提起来之后直接能将水倒入沟渠。

在播种前,先用桔槔汲水入沟渠,引水漫过土壤之后将盐硷溶解,再在低处开凿渠道将水排出,降低田地的盐硷度。

之后,朱襄又教农人们不要直接施粪肥,而是挖坑将粪肥和落叶等堆在一起进行“堆熟”,再经过在附近生火加热的方式提高熟化效率。

洗田地的时候,排水口容易长水草、浮萍等绿植。这些在灾荒年间都是农人口中的“菜”,平时因为难以入口无人采撷。朱襄教人把这些绿植收集起来做成绿肥,替代了部分粪肥、骨灰肥等有机肥料。

蔺家不缺肥料。他们养马、养猪、养鸡鸭,每日收集的粪便足以用於他们自己良田的施肥。

农人自己的田很难得到这么多肥料,除了修建厕所收集自己家人的粪便之外,就只能去路上拾取贵人们车架留下的牛粪马粪。朱襄教他们如何制作绿肥之后,他们才能让自己的田地都用上肥料。

战国历法混乱,但农人们大多习惯使用夏历。此时夏历八月,小米黄米已经收获,正准备种麦。

这个时期的气温比后世高,虽达不到营销号所说的最低气温堪比西双版纳这个热带地区的地步,但根据竺可桢先生的研究,秦时的春季比清初小冰河时期早来三个星期左右,黄河流域的气候大约等同於亚热带地区。

春秋时劳动人民已经培养出了冬小麦。在中原地区,良田已经可以推行一年两熟,在收获了黄米和小米之后,就可以种冬小麦;冬小麦收获之后正好可以种黄米和小米。

但这样这样耕种会极速消耗土地的肥力,致使土地盐硷化和板结化,必须辅以足够的肥料。因此别说不同的地区粮食产量差距很大,贵族水肥充足的田和庶民自己耕种的田,粮食产量也大不相同。

贵族的田可以一年两熟,若风调雨顺,一亩田能收获六石;平民的田没有足够的肥料和灌溉条件,只能实行轮种休耕制度,即使遇到风调雨顺,收获的粮食也不到二石。

此时一亩是后世三分之一亩;一石只有后世二斗,即十升,约十公斤。折算成现在的度量,即风调雨顺的时候,贵族的田最高亩产180公斤,平民的田最高亩产不到80公斤。

经过朱襄的指导,蔺家又慷慨地出钱为平民的田地也改善灌溉条件,现在蔺家封地的平民田地也能一年两熟,最差收获也是以往两倍。

嬴小政抱着自家舅父的脑袋,一边在舅父头顶玩草蝈蝈,一边竖着耳朵听舅父指导农人耕种,顺带从别人口中听一听舅父做了什么好事,才让这些人如此尊敬舅父。

他口鼻上罩着舅父系好的方巾,但仍旧闻得到堆肥坑的臭味。

舅父就这么行走在泥土间,穿梭在肥料的臭味间,与衣衫褴褛的农人谈笑风生。

嬴小政把没有几两肉的下巴搁在舅父头发浓密的头顶,满心满眼都是求知欲。

这些都是他在梦中没有“见过”的事。他对此充满好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