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季来临的时候,枯水期也过去了。

李冰所收集的数据差不多已经齐全,并在做实验中发明了许多好用的工具。

比如将三根原木绑在一起,用於枯水期截流的“杩槎”。

三根原木绑成一个大型的三角支架,上面放置竹笼,竹笼里塞鹅卵石,以戒断枯水期的岷江水流。

原木、竹笼和鹅卵石都是就地取材,便於取得,节约了成本。

虽然秦王给了足够多的支持,李冰要预算的时候狮子大开口。但在做的时候,李冰却精打细算,尽可能节省每一分人力物力。

李冰选定了修筑分水堤坝的地方之后,陆陆续续到来的刑徒就在那附近建立起了聚落。

那就是后世的“灌县”,即“都江堰”的雏形。

秦国律令严苛,刑徒十分多。说秦国并非完全的封建制国家,就是因为这些数量庞大的刑徒。

先秦竹简出土,揭露秦国的田税十分低,最多时也与汉文景帝休养生息时期差不多。而秦国连年征战,需要大量粮草,显然这么低的田税不可能覆盖秦国的军粮。

其中的“奥秘”,就是刑徒。

根据秦简记载,某县耗费的粮食和收取的田赋,差额几百斤。田赋只是耗费粮食的零头。而粮食收入的大头,就在於刑徒的免费耕种。

刑徒为秦帝国免费耕种劳作。他们并非秦王的奴隶,而是整个秦帝国的奴隶。

所以秦始皇可以轻轻松松调集六十万人修长城。征发役夫可没有那么容易。

这些刑徒都是拖家带口。秦王遣来的五万刑徒就是几万个家庭。

他们在分水堤坝附近建立村落城镇,一边劳作一边屯田,在这里生老病死,繁衍生息。

只要不遇到天灾人祸,稍稍珍惜民力,这些刑徒的数量永远也不会少。

李冰在蜀郡也征发了一万刑徒,再加上役夫,工地上的人数有七八万之多。

朱襄在得知李冰已经开启工程后,立刻带着学宫学子和嬴小政去学习。

他还把自家小学一年级的外甥贡献出来,为李冰打算盘,带着学宫学子为李冰管理核对每日耗费钱粮。

嬴小政觉得自家舅父又在憋着什么坏主意,但就是不和他说,非要他自己发现。

他也憋着劲不问舅父,自己去努力琢磨。

Tips: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,记得收藏网址 <a href="http://www.52shuku.vip" target="_blank">www.52shuku.vip</a> 或推荐给朋友哦~拜托啦 (&gt;.传送门:排行榜单 好书推荐 爽文 系统 种田文 木兰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