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襄不怕荀子的戒尺,但也只能闭上嘴。

他知道自己是任性,可人总是不喜离别。

还好荀子只是瞌睡多,身体确实没有大碍。

因朱襄上奏废后之事,连累儒家弟子被六国驱逐。

虽然秦国也有这种声音,但荀子不仅是秦国丞相,还是秦王子楚公开承认的帝师。太子政是在荀子膝头长大,相国蔡泽和丞相蔺贽虽然不是儒家弟子,但却也是荀子的弟子。

荀子还活着,他们就不可能驱逐儒家。

於是被六国驱逐的儒家弟子纷纷西行。对他们而言,这不仅是被驱逐后找个能施展抱负的地方。有荀子和朱襄的咸阳学宫,也是他们心中的学术圣地。他们此番西行,是为朝圣。

儒家弟子是这个时代学得最杂的人,与其他学派的弟子专精一门不同,从此时起,就有“圣学无所不包”的习惯。比如他们要学的君子六艺,就包含了士人所有应该修习的学问。

因此儒家弟子西行时,携带了大量宫廷和官府才会收藏的“不太实用”的文书,比如礼乐、史书等。

荀子在这些儒家弟子来之前,就奏请秦王子楚修藏书阁,扩大修书的团队,接纳这些儒家弟子。

秦王子楚以秦国要统一天下之前,便要包容天下为由,同意荀子的上奏,不仅修藏书阁,还将大部分书籍修撰后刊印,分发郡中学府。

此刻秦国也终於将学宫选拔体系制度化。

咸阳的是学宫,郡中的是学府,各有官员负责教化。

学子们每年可以通过学府的考核进入学府读书,在学府读满三年后就能得到学府的推荐,往学宫读书。

成为学宫的弟子,就能参加秦王每三年一次的人才选拔,成为秦国的官吏。

同时,地方郡县非秦王直派的吏,必须拿到学府毕业推荐才能考取。

这并非科举制,而是在考核和察举之间。

朱襄曾对荀子和子楚等人提过科举制,但他们只吸取了些许,没有全盘照搬。

此时贵族势力仍旧强大,民间能读书的寒门士子不多,如果贸然将世卿勳贵拉到寒门士子一个层次,就会动摇秦国的统治。秦国统一六国时,也会遭到更加强烈的反抗。

入学和考核时需要“推举”,这就给原本人脉较广的世卿勳贵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,又不至於堵死寒门士子的路。

现在所谓寒门士子,就是战败或者政治斗争失败的曾经的世卿勳贵。他们若到了朝堂上,也不会同意以后的寒门士子与他们地位等同。

朱襄明白了长辈和友人的顾虑。

之后寒门士子壮大,是因为经历了多次战乱后,许多高门大户被打落尘埃,沦为平民。现在这样的寒门士子并不多。所以人才考核以推荐为主,只在最终选官时让秦王以考核选拔,确实最为合适。

Tips: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,记得收藏网址 <a href="http://www.52shuku.vip" target="_blank">www.52shuku.vip</a> 或推荐给朋友哦~拜托啦 (&gt;.传送门:排行榜单 好书推荐 爽文 系统 种田文 木兰竹